蘋果電腦一直有過熱的問題,它也讓我在使用一些軟體上有很多整合的麻煩(雖然我覺得這要怪微軟),但是因為Jobs,我堅持使用蘋果產品。這篇文章雖然是講管理,但是其實也給我自己一些提醒。第一堂課:學會說不。幫助我記得簡單化我的生活和目標。第二堂課告訴我要相信自己。第三堂課對我最是重要,因為回想起來,我絕大部份的失誤,都是來自過於托大,輕忽細節和不願練習。第四堂課,與其說是只用聰明的人,不如說是他們志同道合,於是可以為著同一個目標努力樂此不疲。再聰明的人也無法獨力成事,想要有什麼樣的人在身邊,自己就必須是這樣的人並且營造出適合的環境。第五堂課讓我想起去大都會博物館的時候,畢卡索畫作的導覽員說過:畢卡索是很好的複製者,他有很好的古典功力可以把任何東西畫得惟妙惟肖。他也抄襲別人,館方還把他和他抄襲對象的畫作放在一起。但是我們只記得畢卡索,因為其他畫家發明了這個風格,但是畢卡索用他的獨特讓世界認識了這個風格。到了後來畢卡索甚至不在畫作上簽名,因為他認為藝術不應該被科學化的分析,而且他自信在眾多畫作中你可以認出他來 。有借用和連結的能力,表示不論他多自負有才華,他都是願意學習和渴望進步的,而這個特質,大概就是為什麼Picasso 和Jobs 是這麼無可取代。

[Cheers雜誌]
( 2008/09/03 )

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傳奇,大家早就耳熟能詳。然而我們除了聽他的故事、用他的產品,毫無疑問地,我們還能向他學管理。

老實說,史帝夫・賈伯斯(Steve Jobs)或許不是經理人的最佳典範,他狂妄、自戀,是個標準的完美主義加菁英論者,還認為大部份人都是笨蛋。但這些強烈的個人特質,卻也是讓蘋果電腦如此獨一無二的企業哲學。

在《連線》雜誌(WIRED)記者所出版的新書《深入賈伯斯》(Inside Steve's Brain)這本新書及近幾期《財星》雜誌(FORTUNE)多次的報導中,不難發現賈伯斯的幾項個人特質,包含像是「專注」、「完美主義」、「菁英主義」、「專制」等等。如果從經營與管理的角度重新詮釋理解,在行銷、產品設計與用人標準上,賈伯斯都有他的獨到見解。

第1堂課:學會說「不」

和其他科技品牌大廠如新力(SONY)或三星(SAMSUNG)比起來,蘋果電腦的產品種類並不算多,這是賈伯斯專注的結果。他堅持蘋果電腦只需專注在他們擅長的領域,把這些產品做到最好。從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,蘋果電腦最多只有6條產品線。即使到後來,也只增加了iPhone、 Apple TV和一些iPod配件商品。反觀新力,光隨身聽就有600多種規格,新力總裁霍華德.史汀格(Howard Stringer)曾哀嘆地說,真希望新力只有3項產品啊。

傳統觀念認為,企業能提供愈多產品選擇愈好。然而每個產品勢必耗損企業資源(時間、人力、金錢),蘋果電腦選擇穩紮穩打,產品數量少卻能攻下市佔率(iPod約佔MP3隨身聽市場的7成)。

對賈伯斯來說,專注的另一層含義是說「不」。當每一家廠商都推出某一種產品,提供一樣的規格,蘋果電腦有勇氣與自信給消費者不一樣的。就像1998年推出的iMac,賈伯斯打破當時電腦的標準規格,拿掉軟碟機,並首度在電腦上使用USB介面。

雖然當時市場並不看好這項決定,但賈伯斯深信,iMac被定位在「網路電腦」,使用者會選擇用網路來傳輸、存取資料。這項改變讓iMac顯得極有未來感,而蘋果電腦也完成了創造劃時代產品的目的。

第2堂課:顧客放最後

很多企業喜歡聲稱他們是顧客導向,產品行銷人員謙虛地使用問卷或焦點團體訪談(focus group)來接觸使用者,直接問他們到底需要什麼。賈伯斯卻不信這套,他只專注於觀察使用者經驗,而且是他自己的使用經驗。

在科技產品上展現創意,是個人意念的表達。藝術家不可能依賴焦點團體訪談來決定創作方向,消費者也無法告訴企業如何進行科技創新。亨利.福特(Henry Ford)曾說,如果當年他問消費者想要什麼,他們會說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,而不是一部奔馳的汽車。

美國最大的設計研究所,伊立諾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派屈克.惠特尼(Patrick Whitney)也明白表示,焦點團體訪談不適用於科技創新,「使用者無法告訴你他們要什麼,而是應該去觀察並發現他們想要的。」

第3堂課:不計成本追求完美

不計成本地追求完美,是賈伯斯的信念,也是蘋果電腦傑出設計的祕密。

1999年1月,正當蘋果電腦要推出一系列彩色iMac前夕,賈伯斯正在舞台上練習他的產品發表演說。一位在場的美國《時代》雜誌(TIME)記者事後轉述,賈伯斯為了讓舞台上的新產品看來更耀眼,即使只是提前1秒鐘打亮燈光,他也一試再試。

回到產品設計面,賈伯斯認為設計指的是產品「功能」而不是外觀。為了貫徹他想讓科技產品簡單好用的理想,一個產品可能經歷了無數次的從頭來過,他也改良了設計流程,讓不同團隊同時參與,而不是一個接一個的線性流程。

完美產品設計的最高境界,是所謂看不見的設計。蘋果電腦在意電源開關顯示的亮度與顏色,在意電源線的設計,甚至連電腦內部線路的安排也賞心悅目。因為這些細節的視覺與觸感,讓蘋果電腦的產品獨樹一格。

為了追求完美,賈伯斯不諱言經常會碰到瓶頸。而突破瓶頸的方法,就是停下來。在製作皮克斯(Pixar)動畫電影公司的第一部作品《玩具總動員》(Toy Story)期間,團隊曾停工長達5個月,這段期間賈伯斯仍然照付薪水讓團隊「遊手好閒」。如果沒有勇氣停下來思考、重新想像,就不會有後來一炮而紅的動畫電影。

第4堂課:只用最頂尖聰明的人

賈伯斯有個令人走避的惡名:地獄來的老闆。他對團隊的要求很高,也無法忍受不夠聰明的員工。在他最著名的每週一馬拉松式會議裡,他會和相關團隊檢視整個事業體,包含上週公司賣了哪些產品、每一個還在發展中的商品、每一個遇到瓶頸的設計,一件一件仔細檢視討論。

你一定會納悶,為什麼還是有無數菁英願意跟在地獄來的老闆身邊做事?因為他創造了一個環境,在這裡你可以完成其他地方無法完成的事。比如,蘋果電腦推出的任何一款電腦,其獨特之處在於作業系統與硬體之間的完美結合。蘋果電腦幾乎是業界唯一足以兼顧設計軟體與硬體的企業,大部份電腦使用的作業軟體與硬體廠商是沒有交集的。但也因為這項優勢,蘋果電腦可以發展出從裡到外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。

要找到最佳員工很難,想自己培養出優秀員工也不容易,最好的辦法,就是像賈伯斯一樣,打造一個競爭者無法取代的環境,和參與者一起完成夢想。

第5堂課:創新=借用與連結

談到創新,賈伯斯總愛引用畫家畢卡索(Picasso)的名言:「好的藝術家懂複製,偉大的藝術家則擅偷取。」他從不認為借用別人的點子是件可恥的事。

賈伯斯給的兩個創新關鍵字是「借用」與「連結」。但前提是,你得先知道別人做了什麼。

賈伯斯時時關注市場動態,無論是新科技或新產品問世,在觀察與了解後做改良、借用或連結,是蘋果電腦擅長的手段。MP3隨身聽iPod和智慧型手機 iPhone是改良市場產品的結果,而當年iMac上的USB介面,則是前所未有的借用與連結。蘋果電腦極少自己發明全新技術,他們把技術從實驗室拿出來,以簡單好用的方式交給一般人。

連結,則需要涉獵多元文化與豐富人生經驗。賈伯斯一直對設計、建築與科技領域保有極高興趣,他的辦公室裡總堆滿了被他拆解過的電子零件,他甚至會仔細檢視同業大廠新力公司宣傳手冊的字型、排版和紙的重量,他也經常帶著團隊參訪博物館以及各種特別的展覽,以攝取設計與建築領域的養分。

再多的技巧,終究還是別忘了激發團隊的熱情,那是蘋果電腦成功的源頭。研發出第一代蘋果電腦的團隊曾經像奴隸一般工作長達3年,他們依舊熱愛那種每週工作 90小時的生活。因為賈伯斯讓他們相信,他們所設計的電腦將會改變整個產業、整個時代,他們是融合科技與文化的藝術家,他們將無可取代。

不論你喜歡這個人與否,賈伯斯特立獨行的管理與領導風格,確實帶給許多管理者不同的思考面向,重新思索過去習以為常的管理原則,是否依舊適用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inkdeep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